士与平民贵族有什么区别?分封制的等级划分是怎样的?

2024-11-06 17:51:44 买帖  | 投诉/举报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奴隶社会进化到封建社会的,这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周朝可以说是一个最为长寿的王朝,也是从这个朝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那么西周分封制是怎样的?在分封制中,贵族、士和平民有哪些区别?

 

  士与平民贵族有什么区别?

 

  到战国那一段诸侯混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到士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当然不能称他们为团体,更不能称他们为阶级,但是这的确是一股政治力量,因为他们是以个体行为来进行体现的,他们对整个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称其为逆流而上,有的影响是推动历史的发展,称其为顺势而为.

  "士"从字的构造上看,似乎与"王"字有某种联系,在中国古代,年满二十的男子要举行成年的仪式,这种仪式叫做冠礼,就是在男子头上戴一个冠,戴上冠,头上的看似"士"的形状,因此也把戴有冠的男子称作士."王"是"士"字上面加"一",而这"一"指的是冕,冕我们平常从古代帝王画像中看到,头上戴的那块长方形的饰物,而且前后都挂有一串串珠子.冕不仅仅只有天子有加冕的权利,诸侯与大夫也有加冕的权利,只是规格不同,有着深严等级的区别.士是没有这样的权利,因此"士"被称为无冕之王.

 

  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地位处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春秋战国时,士属于最低一等贵族,而这一时期的贵族有:天子,诸侯,大夫,士;从秦汉以后,士属于最高一等平民.而平民分为士,农,工,商.由此可以看出,士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既可以与贵族答上关系,也与平民有共同的语言,士就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联系桥梁.

  士这个群体是怎样产生的?士大体上是由两大部分造成.其中大部分是从贵族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在奴隶时代的贵族政治中,继承的特点是:对于天子来说:天子的长子继承王位,庶子就被封成诸侯;对于诸侯来说:诸侯的长子继承诸侯,庶子封成大夫;对于大夫来说:大夫的长子继承大夫,而庶子没有封地,但是他们还是贵族,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士,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士这个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到了战国的中晚期,士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少部分士是由平民的地位上升形成的 .

 

  士有文士与武士之分,在贵族政治中,天子不可能自己管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自己来管理封国,大夫也不可能自己来管理封地,他们必须要挑选有才能的人来帮着管理,而他们的选择人才非常有限,在那时,知识的传播非常有限,只有及少数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而能够把知识学好的,就更加少了,只有士这个群体才有这个条件.于是士把读书作为自己的职业,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武士也是如此.

  士垄断了知识与言论,在战国时期,没有发明纸张,书写条件非常不便,人们只能把知识信息写在竹简上,这样既昂贵又笨重;在那时又谈不上有印刷技术,对信息的传播非常的困难.因此一般的平民在财力上没有能力,在社会地位上没有资格.而士就不同,一方面他们是从贵族分裂出来的,证明有一定的财力,在地位上,他们是贵族,有一定的资格.因为士这个群体垄断了知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掌握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舆论,

 

  正因为这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

 

  战国是国家有分裂走向统一最混乱的时期,诸侯国之间年年混战,各国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都把人才的获得作为国策.于是各国都争先恐后的吸纳人才,因此出现了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每位都养士超过三千.其结果也表明,这些士人都能够在国家最危险时,利用他们的智慧扭转乾坤.然而,只有秦国在用士是最彻底的,它能够用尽天下一切士人的才智.因此秦国成功的统一了东方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无论怎么讲,战国时代是士最活跃的一个时代,是士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他们是那段时期的英雄,是逆流而上也好,是顺势而为也好,士这个群体都用他们的才智演义着那段历史.

 

  分封制的等级划分是怎样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还有被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可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

  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