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究竟死于哪一年?曹雪芹死亡原因是什么?

2024-12-04 12:29:29 买帖  | 投诉/举报

  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最为争议的一个大家,他的《红楼梦》被称为千古一奇书,直到今天红学仍然是一个热门研究学科。而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更是现代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那么曹雪芹究竟死于哪一年?曹雪芹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曹雪芹究竟死于哪一年?

 

  关于曹雪芹的卒年,红学家一直存在争议。主张“壬午说”的有俞平伯、冯其庸、周绍良等;主张“癸未说”的有周汝昌、吴恩裕、吴世昌等;还有人主张“甲申说”。笔者经过对有关考证资料的研究与分析,认为曹雪芹的卒年为乾隆壬午年真实可靠。论述如下:

  1、脂批的“壬午除夕”分析

 

  甲戍本与靖藏本第一回,都有一条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这条批语表明了曹雪芹于壬午除夕而逝,但对于这条批语的断句,红学家有争议。有的红学家认为它应分为二条批语:“壬午除夕”应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的纪年,而且这个批语是畸笏叟批的,畸笏叟在“壬午”年的批语非常多,很多批语后都署有“壬午孟夏”、“壬午雨窗”、“壬午九月”、“壬午春”等纪年;“壬午除夕”之后的为另一条批语。如果前者为一条单独的批语,那么曹雪芹于壬午除夕而逝便不能成立。但笔者经过仔细观察,认为两者是一条有机的整体,理由如下:

 

  (1)靖藏本残页的这个批语为一条单独的整体,没有分段,也没有与其他文字相连。它不是正文的眉批、夹批或侧批,而是正文的一部分,接着就是另起一行的“卷二”两字,像是“卷一”的回后批,没有分裂的痕迹。

 

  (2)甲戍本眉批的这个批语是分做二段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为一段,“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为一段。最后落款“甲午八日泪笔”在句末端另起一行,说明这二段批语是一个整体。如果“壬午除夕”纪年为单独一条,那应该在“壬午除夕”后分段,“壬午除夕”落款也应在句末另起一行,但这些都没有。纵观《石头记》所有的脂批,从己卯年开始纪年,纪年都在句末另起一行,与批语正文严格分开。这足以说明“壬午除夕”并非纪年。

  (3)从整个批语看,它以“泪”贯穿始终,“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以泪起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以泪转承,“甲申八月泪笔”以泪收尾,整个批语惊天地、泣鬼神,是倾情渲泄,一气呵成。再从逻辑推理上来讲,如果是二条批语就前后矛盾,壬午年说“哭成此书”,到甲申年又怎么说“书未成”?是一条批语,就不矛盾了,后者是前者的补充,“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是“哭成此书”的说明。

 

  (4)有不少红学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这段出自畸笏叟之手,其实不是。这条批语的句子结构与畸笏叟的批语大不相同,畸笏叟喜用反问语气,如“宁不悲乎?”、“何得为废人焉?”等。而这段批语明显是女性式哭诉。脂本有署壬午畸笏的眉批共45条,这段并未署畸笏的名,在靖藏本有些原在甲戍本未署畸笏名的批语加上了畸笏的名,而这段批语依未署名,说明这段批语不是畸笏所批。它与后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应是脂砚的绝笔。批语的纪年在甲戍本为“甲午八日”,在靖藏本为“甲申八月”,到底是哪个抄错呢?根据靖藏本畸笏叟的一条批语:“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脂砚在丁亥年(1767年)前就已去世,不可能在甲午年(1774年)再有批语,所以这条批语应以甲申(1764年)为准。

 

  (5)第二十一回有一段脂批:“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语法完全一致。这两段批语中的纪年,都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不是批语时的纪年落款。周汝昌先生说,“壬午除夕”是批者记错,应是“癸未除夕”。其实这条脂批是曹雪芹的发妻芳卿所留,甲申与壬午相隔不过二年,逝于除夕这样的特殊日子,不可能记错。

 

  综上所述,这条批语不可分割,是真实的记录。

 

  2、敦敏、敦诚的诗歌分析

 

  主张“癸未”说的依据是敦敏的《小诗代柬寄曹雪芹》及敦诚的《挽曹雪芹》诗二首。兹录如下:

 

  敦敏《小诗代柬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懋斋诗钞》

 

  敦诚《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鹪鹩庵杂诗》

 

  敦诚《挽曹雪芹·甲申》

 

  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四松堂集》

 

  《小诗代柬寄曹雪芹》无纪年,但《懋斋诗钞》此诗前三首《古刹小憩》下有“癸未”两字纪年。周汝昌先生从全集诸诗年月次序详推,并根据癸未全年诸诗题目、正文所反映各干支、时事、交游等线索,均可证明“小诗代柬寄曹雪芹”为癸未年之事。因此周先生认为:如果曹雪芹在壬午除夕去世,敦敏不可能在癸未(1763)上巳(农历二月)前,还寄诗代简,邀请他来聚会;敦诚也不可能在甲申(1764)三月说他“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曹雪芹只能死于甲申年初的前几月,即癸未年末,才讲得通。

  现在我们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曹雪芹去世时,敦氏兄弟知不知情?通读《懋斋诗钞》,我们发现《小诗代柬寄曹雪芹》没有回音,到此诗下第三首《集饮敬亭松堂同墨香叔、汝猷、贻谋二弟暨朱大川、汪易堂即席以杜句“蓬门今始为君开”分韵余得蓬字》,诗题中就提到聚会的六人,连敦敏自己共七人,却没有曹雪芹的名字。此诗的时节是“上巳”,正应《小诗代柬寄曹雪芹》诗中“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之邀。按说所会都是雪芹的友人,雪芹不会不来,如果因事未来,也应有诗答和,竟然一无回音。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敦敏敦诚一直住在京城里面,曹雪芹早已迁到了郊外西山。由于山遥路远,交通不便,他们聚会的机会并不多,信息也不畅通。壬午除夕离敦敏以诗代简的时间不长,从敦诚《挽曹雪芹》中“一病无医竟负君”来看,曹雪芹病逝,敦敏兄弟并不知情。挽诗中的“宿草”、“旧坰”均表明曹雪芹至少死于一年前了,所以曹雪芹不可能去世于癸未年年末。

 

  第二个问题是曹雪芹死于儿子之前还是之后?敦诚的《挽曹雪芹》,第二首是第一首的改作,并注明做于乾隆甲申年(1764)。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注语:“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很多红学家据此认为:曹雪芹因孩子死了,感伤成疾而亡。其实仔细斟酌“肠回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这二句,就会觉得“曹雪芹死于儿子之后”大有问题。这二句分明是写曹雪芹归葬时,他的儿子与妻子痛哭失声的情景,“孤儿”与“寡妇”是并列的,说明当时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忽略了诗中“孤儿”一词。“孤儿”的出处有:《孟子·梁惠王下》:“幼儿无父曰孤”;《后汉书·郑均传》:“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古时的“孤儿”一般是指死了父亲的未成年人。此诗的第三句,不论原作,还是改作,都使用了“孤儿”一词。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曹雪芹先死,其子才沦为“孤儿”。所谓“芹因子殇感伤成疾而亡”,是历年红学家的误解。爱子先殇了,怎么还会有“孤儿泣”?“孤儿渺漠魂应逐”中的“逐”是追随的意思,表示儿子的魂灵追随父亲而去。

 

  第三个问题是“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中的“伊”到底指谁?几乎所有的红学家都认为“伊”即指曹雪芹。其实熟读古诗词都知道,“伊”一般指女人。伊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的名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让读者眼前浮现一幅图画: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在水的一方,缥缈若现,可望而不可及。柳永在《蝶恋花》中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所以笔者认为,这个“伊”应是指曹雪芹的妻子,那句话是对孤儿与寡妇的一个说明。1978年发现的曹雪芹书箱内壁题有一首芳卿的悼亡诗(括号中是作者涂去的字):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坼天崩人未亡。)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才非班女书难续,义重冒)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这首诗讲述了曹雪芹去世时连埋葬的钱都没有,与敦诚诗中“鹿车荷插葬刘伶”所述相符。“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坼天崩人未亡”,是指作者芳卿经历丧夫之痛不久,又经历丧子之痛。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这里是芳卿的自拟。“未亡人”通指孀妇。这首悼亡诗的写作时间与敦诚第一首《挽曹雪芹》的写作时间应相差不远。其时曹雪芹父子相继逝去,芳卿感伤成疾,一病不起,敦诚触景生情而悼亡友。敦诚的第二首改作,应是在得知芳卿病死后所作。可以想象,曹雪芹是一病无医,下葬还得靠芳卿典当嫁衣。芳卿更是孤苦伶仃,病无所医了。所以芳卿应在其儿死后不久去世,甲戍本上甲申八日所批的“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实是她的绝笔。芳卿去世,丢下儿媳独自飘零。“新妇”与“孤儿”对应,实指曹雪芹儿媳,并非曹雪芹的新妇,这是历年红学家的一个误区。

  据目前的发现,自癸未春天的《小诗代柬》以后,经过癸未、甲申两年,没有一点相关曹雪芹活动的信息。其友人的诗集里也找不到一首壬午年以后与雪芹唱和的诗,间接影证了曹雪芹卒于乾隆壬午年除夕是真实的记录。乾隆壬午除夕按农历是1762年最后一天,按公历是1763年年初。

 

  曹雪芹死亡原因是什么?

 

  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在身后留下了种种谜团,不仅他的著作《红楼梦》因为后四十回原稿迷失(或未完成)引起红学界二百年来的猜测与争论,而且就连他的生卒年也是到现在也无法确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似乎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曹雪芹的死亡原因。

  曹雪芹是怎样去世的呢?史上并没有定论。一说是痛失爱子,悲伤过度而死;另一说是因为续娶的夫人亡故。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脂砚斋的人与他合作,两人一个写书,一个批书,将曹雪芹迫于当时高压政治而隐去的种种真意表达出来。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他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否在他的批语中有关于曹雪芹的死亡原因呢?在较为接近《红楼梦》原稿的甲戌本第一回的脂批中有一条眉批写到了曹雪芹去世时的场景:

 

  “能解者方有心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在这条批语中明确地点出了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壬午除夕”,然而却丝毫没有提及曹雪芹的死因,而且我们在随后众多的脂批中也未能发现能够明确指出曹雪芹死因的批语。看来脂砚斋的批语是不能给我们提供太大的帮助的。

  那么,在曹雪芹生前的好友中是否有人留下了关于他死因的记录呢?

 

  曹雪芹生前曾经有两位比较熟稔的朋友,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敏,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诚,他们是兄弟俩,曹雪芹生前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敦诚与敦敏又都有著书传诗的习惯。敦敏著有《懋斋诗钞》,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与曹雪芹交往和悼怀曹雪芹的诗句,这里敦诚的一首挽曹雪芹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全诗如下: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根据敦诚在诗中加的注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知道,曹雪芹是因为爱子的去世过度悲痛,才染上了疾病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时间段:“前数月”,可见曹雪芹因丧子之痛染上的疾病并非极为凶险之症,也不是足以致命之症。否则病程不可能拖至数月至久。

  那么直接导致曹雪芹在壬午除夕去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在综合分析,对比了敦诚,敦敏在记录悼怀曹雪芹的诗句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在提到曹雪芹时,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曹雪芹嗜酒这一习惯。那么,曹雪芹的死因可能与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