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文武全才的人有谁,历史上的文武状元是谁?

2024-12-22 14:55:11 买帖  | 投诉/举报

  在古代都讲究文武双全,文武双全指的是文采和武略都很厉害的人,我国古代能人辈出,文武双全的人才自然也是不再少数,这些人或者成为一代枭雄,或者成就一方霸业,开辟一方乐土,总之,是这些文武双全的人一步一步成就了古代的盛世伟业,也成就了现在的中国。

 

  历史上文武全才的人有谁

 

  回顾中国历史的长河,我们发现,有很多的人,武能征得天下,文能独领风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名人有哪些:

 

  第一名:李世民。随其父李渊晋阳起兵后统率兵马四处征战,用李渊的话讲叫做百战百胜,洛阳虎牢关之战为经典之战,3000多骑兵正面迎战援助洛阳的河北窦建德部十万人,结果一战而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一战定天下。即位后决心以文治国,开创“贞观之治”。本人擅长骑射,能拉硬弓,喜好书法。

 

  第二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军事统帅,共和国缔造者。带领人民解放军多次以弱胜强,战术指挥上的经典战例为三次反围剿和四渡赤水之战,战略上更多。本人喜读史书、诗词书法独树一帜。
 


 

 

  第三名:吴起,兵家亚圣,与孙武齐名,政治上在魏国实施改革,与商鞅齐名。着有《吴子》,第一个提出并亲自实施建立精锐部队“武卒”,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第四名:王猛,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一人之力兴邦,将一个少数名族小国治理成为雄踞北方疆土千里的强国,自己也曾亲率部队四处征战平定叛乱。

 

  第五名,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位期间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军事上多有建树,被后世军事大家所推崇。
 


 

 

  第六名,曹操,东汉末丞相,三国魏国奠基者,在汉末群雄争斗中经历大小数战平定北方。政治上用人不拘,实施屯田。本人喜好诗词,着有《孟德新书》、《兵法十三篇注解》等。

 

  第七名,李靖,隋末唐初名将,“出将入相”成语就指他,率大唐骑兵开疆拓土百战百胜,如朝堂后任兵部尚书等职。着有《李卫公兵法》

 

  第八名,王阳明,明朝着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心学创始人,这样一个本来和带兵是不沾边的,但历史适逢其会,南昌宁王叛乱,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叛乱,擒宁王。如有机会入朝,成为内阁首辅也有可能。
 

 



 

  第九名,曾国藩,清朝末期重臣,湘军创始人,率部镇压太平天国并取得胜利。本人为儒家大学者,若能生在盛世,未尝不能成为名相。

 

  第十名,朱元璋,明朝创始人。从军后从农民中脱颖而出,先后战胜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军阀,并一举推翻元朝。成为皇帝后制定一系列典章制度,本人废掉丞相制度,亲力亲为。
 

 

  历史上的文武状元是谁?

 

  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 郑冠。

 

  郑冠(793?—853?),文武双科状元,字号籍贯不详。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王起。试题为《丽龟赋》等。同科有袁不约、李敬方等。取状元后入仕,大和二年(828)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他长于书法,据元和九年(814年)李蟠述,裴潾正书,《济亭记》为其所篆 。
 


 

 

  许泰:史上最为尊贵的武状元

 

  他是勋贵世家,其曾祖父许成为永新伯,其父许应为锦衣卫千户,后为指挥使。许泰在父亲死后,袭父职为指挥使,弘治十七年参加武举及第,为第一。后来霸州刘六、刘七起义,奉杨虎为首领,杨虎袭击京师,被许泰击退,京师得以保全,因此许泰得以以边将而入京师,深受武宗宠幸,收为义子,在此后与刘六、刘七的战斗中,虽然多次失败,仍然恩宠不减。
 

 

  郭子仪:由武状元而位极人臣

 

  郭子仪,华州人,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此外,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居功至伟。

 


 

  朱虎臣: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朱虎臣,号武伯,江西浮梁人。《宋诗纪事》记载:绍兴三年四月(1133),朱虎臣年仅九岁,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标;朝堂之上他面对群臣,从容镇定,滔滔不绝地讲评《孙子兵法》,推演《诸葛八阵图》。他被朝中大臣赞誉为神童,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官封承信郎。